从天涯海角伸过来的舌尖,在臭豆腐小馄饨茄盒里辨认着家乡( 二 )


3.
红辣椒炒香肠 , 越辣越吃 , 那是长沙的日子 。 早餐的馒头和辣萝卜 , 笋肉大包子 。 跟同学莉聊起来 , 电话那端听她忍不住地感慨:那肉包子真好吃!还有炸油饼!吃了一个还想吃一个!
我们笑 。 想起两人午餐时分 , 端了饭碗从一个饭堂走到另一个饭堂 。 长身体的年龄 , 吃也吃不饱似的;又怕人笑 , 只好这个饭堂吃过了 , 换个饭堂 , 见了人还要加一句:我们也是才来吃饭呢!年轻而妄为的岁月 , 像雨后山间恣意的竹笋 , 只是抽节 , 生长 。
湘江大桥边的油炸臭豆腐气息熏天 , 我们学着地道吃法 , 大勺大勺地舀红红的辣椒酱 。 最爱是橘子下来的季节 , 拿了粮票去宿舍楼底小贩那儿换橘子 。 扒开还是青绿的橘皮 , 里边却是汁泽饱满的橘子瓣 。 同室的芬最爱换米酒 , 端回来 , 站在书桌旁 , 边吃边扭屁股――怕胖 , 美其名曰口福健美两相宜 。
夏夜的晚上 , 晚自习回来 , 窗外的小贩推着夜宵小车 , “卖馄饨”的吆喝声和着袅袅香气一起往上升 。 同学于是从窗口往下吊篮子买馄饨 。 想起张爱玲文中提起的相似情形 , 看来这也许是悠悠岁月市民生活色彩之一 。
从天涯海角伸过来的舌尖,在臭豆腐小馄饨茄盒里辨认着家乡文章插图
排骨苦瓜 , 炒油菜 , 外加鱼头汤的日子 , 那是在广州生活的时光 。 下课回来的路上 , 喜欢在路边小贩摊上挑把翁菜 , 称斤猪肉 , 做一碗榨菜瘦肉汤清爽又简单 。 同学霞喜欢煲鱼头汤 , 疑问为什么总是煲不出别人那样乳白浓稠的汤 。 原来 , 鱼头下锅要放姜丝 , 先煎一下 。
那是个人人学煲汤的日子 , 用电炉在宿舍里大显身手:鱼头豆腐汤 , 西洋菜排骨汤 , 猪骨冬瓜汤 , 牛尾苦瓜汤 , 丝瓜瘦肉汤 , 粉肠酸菜汤 , 林林总总如窗外永远普照的阳光 。
夏天的午后雨来得也快 , 天边飘着太阳雨 , 停下单车在小摊铺前避雨 。 雨丝在阳光里闪亮 , 太阳在云层里顽皮地嬉笑 。 小贩悠闲 , 摊上的青菜油绿 , 如我年轻飞扬的心 。
4.
食物与季节如情投意合的手足 , 记忆最深处蕴藏的是故乡的滋润 。
我可以闻到季节 。 那一天 , 阴湿微寒的天气 , 从外面进来 , 钥匙碰击门锁的一瞬间 , 空气里散发出一股青青的气息 , 像大白菜的味道――大白菜山的味道 。 那是东北平原每年秋末初冬积酸菜的季节:放眼望去 , 大白菜堆成山 , 漫山遍野是白菜的山与海洋 。
美国每年十月的State Fair上 , 可以买到一种波兰香肠 , 夹在面包里 , 配洋葱炒青椒 , 再配一种酸菜 , 英文叫Sauerkraut 。 细细的丝很有北方酸菜的风情 , 虽然味道不同 。 吃着酸洋白菜 , 我会悠悠地忆起东北酸菜天地里的洋洋洒洒:酸菜炖粉条 , 酸菜火锅 , 还有酸菜心拌海蜇皮 。 柔嫩的酸菜心 , 片成薄薄的一层 , 再切成透明精细的丝 , 合着海蜇丝 , 红白相间 , 清脆爽口 。
于是逛那一年一度的State Fair , 去尝那夹了Sauerkraut的波兰香肠 , 便成了一桩带了原乡印记的小小的心思 。
5.
美食如爱 , 记取的都是最纯真惬意与快乐的时光 。
初秋的一天 , 望到路边树上结着一串串红果实 , 突然非常想念山里红 , 鼻息里似乎嗅得到那甜甜酸酸的味道 。 打电话回去 , 家里人笑 。 妈说她如果有什么特别想吃的东西 , 应该是一种叫炒嘎达的小吃 。 在北京城西墙旮旯下 , 小贩摆了摊子 , 边炒边卖 , 热气腾腾 , 空气里飘散的都是扑鼻香味 。 于是想象年轻的妈妈与好友踯躅在古老的城墙下 , 手里擎着一包喷香的炒嘎达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如城墙外无尽的蓝天白云 。
从天涯海角伸过来的舌尖,在臭豆腐小馄饨茄盒里辨认着家乡文章插图
爸的想头再也让人猜不到——田间高粱结穗之前的乌米 , 黑黑的一团 , 吃到嘴里牙都是黑的 。 “但是很香 , ”爸爸说 , 电话上似乎看得到他抿嘴咂舌的样子 。 于是脑海里显现出一片绿色的高粱地 , 小男孩理着年画上胖娃娃一样的头 , 坐在田间的地埂上 , 满嘴满口的乌黑 , 正咧着嘴笑眯眯地啃乌米呢 。 白山黑水 , 一马平川的红高粱地 , 胖娃娃 , 黑乌米 , 那是一幅快乐洋溢的画面 。
如果某一天一定要臆想他乡的美食 , 浮现的彩图里会有朋友调制的正宗台湾牛肉面 , 汤里有红彤彤的西红柿 , 香飘四溢的牛肉片 。 然后是顺内先生的寿司 , 黄色的柠檬片衬着嫩滑的三文鱼片 。 还有西西Pizza里五颜六色的配料 , 以及State Fair上波兰香肠里的酸白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