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的力量》:你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二 )


由于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过来自父母亲持续的爱的关注 , 所以才让他们从小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和适应新环境 。 这种不断地摸索和适应的过程 , 让他感觉到世界充满了无限危险 , 所以他们就产生恐惧 , 以至于缺少足够的力量和能力去对外面的世界进行探索和感知 。
《好奇心的力量》:你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在儿童期到成人期 , 人的好奇心在不断演变 , “选择性概括”、“消极预期”和“慢性悲伤” , 成为阻碍好奇心发展的拦路虎 。
选择性概括就像一个人在拿着放大镜 , 仔细观察那些我们自认为羞愧不已的事情 。 当这种让人羞愧的事情越来越多地被放大镜找到以后 , 我们的大脑就被禁锢了 , 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好的 。 本来好奇心还可以引导我们的注意力去往别处 , 从而调和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 但是由于深陷选择性概括的负面泥潭 , 我们好奇心的魔力会瞬间消失 。
消极预期则是对未来的消极想象 , 即人们总是把事情的结果中的灾难性场景预设得很清楚 。 在一项未知的事项探索过程中 , 会有一些积极的预期 , 甚至这种消极预期会是灾难性的 。
一般来说 , 能够预见到未知事项的不良预期 , 是好事 。 这样 , 我们就可以去早早地进行预案 , 减少灾难的发生 。 但有些人往往认为灾难性要大于建设性 , 认为未知的探索是不值得或者不能去做的 , 所以 , 这也就阻碍了我们好奇心的探索动力 。
慢性悲伤是指由于在生活中遭遇变故后 , 引起的悲伤情绪不能被消化 , 从而长期渗透到我们的骨子里 , 让我们不断缩减社交活动 , 变得越来越自闭 。 陷入慢性悲伤的人 , 面对一切都不感兴趣 , 不好奇 , 失去同外界的联结 , 并且会像陷入流沙一样 , 越陷越深 。
《好奇心的力量》:你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文章图片
03
THREE
为何我们需要好奇心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 , 打破我们原来的平静生活 。 但是这些意外事件中 , 有些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 , 有一些是无法改变的 。 无法改变的意外就给我们造成了一些小危机 。
面对这样的危机 , 想要改变现状 , 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自己的想法 。 当你的想法改变了 , 你才会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处境 , 情绪也会发生持续的改变 , 然后你的身体会不断地放松 , 甚至灵机一动 , 就想出新的解决方案 。
但是人们往往会在看待问题时进入思想的“高速公路” , 用惯常思维来解读事物 , 而不去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 人们会由当前的处境迅速导入到一种情绪中来 。 这个过程忽略了中间的一道桥梁 , 即我们的想法 。
当我们的想法积极时 , 情绪就是愉悦的 , 行动上是积极主动的;当想法悲观时 , 情绪就会是焦虑的 , 行动上就会是懒惰的 , 处理问题时就是拖延的 。 这时就如同一段链条上的一环 , 你处在一个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的境地 , 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 , 只知道现在是这个样子 , 无法预知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
这时候 , 我们只有启动好奇心 , 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和观察手中的这个套娃 , 打破现在的平衡 , 最终才能达一个新世界 。
哥白尼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 , 他想知道在另一个运行着的行星上观察这些行星的运行情况会是什么样的 。 基于这种设想 , 他萌发了一个念头:假如地球在运行中 , 那么这些行星的运行看上去会是什么情况呢?经过20年不辞辛苦地观测和研究 , 他发现并创立了“日心说” 。 这一学说打破了长期以来居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 , 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 , 从而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 , 为现代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徐霞客幼年喜好读书 , 志不在功名 , 他的父便鼓励他读书作学问 。 他读遍家中藏书 , 又到外面去找书读 。 有时候发现了好书 , 没钱买 , 他就用衣服换 。 后来父亲去世 , 他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 , 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 , 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 , 他开始远游 。 一生三次游历祖国名山大川 , 写就了《徐霞客游记》 , 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
你看 ,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 走出思想的“高速公路” , 打开导航 , 人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 , 超越一切艰难险阻 , 努力去达到自己探究的目的 , 懒惰、拖延、焦虑也就销声匿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