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刘永:从苏轼的一首小诗看“乌台诗案”的尘埃落定?( 二 )


对比这两首诗 , 苏轼学习模仿文同诗歌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 。
“二里”是流经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西郊一条小溪的名字 。 熙宁三年(1070) , 文同被朝廷任命为知太常礼院 , 集贤校理 , 入朝为官 。 这时 , 苏轼恰好也在京城任职 , 他们都居住在京城西冈 。 七年之前 , 苏轼在陕西凤翔工作时 , 二人就相识相知 。 现在故友重逢 , 更是亲密无间 , 如胶似漆 , 隔三差五就要聚在一起欢会交谈 。 清清二里溪边 , 他们常常信马漫游 , 兴致勃勃 , 乐此不疲 。
就在当年 ,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 , 开始实行“熙宁新政” 。 伴随王安石变法而来的是朝廷新党势力与旧党势力的激烈斗争 , 苏轼、苏辙兄弟因为反对新法 , 沦为旧党成员 。 文同虽然采取了“君子不党”的超然态度 , 仍然感受到了身边政治风暴的咄咄逼人 。 他决定离开汴梁这个政治斗争的是非中心 , 到地方州郡去工作 。 于是向朝廷请求到故乡蜀地任职 。 不久 , 朝廷批准文同的请求 , 任命他以太常博士出知陵州(今四川仁寿) 。
文同远在四川仁寿 , 仍然非常关心苏轼、苏辙兄弟的安危 , 他们常有书信往来 , 诗歌唱和 。 文同作《子瞻〈戏子由〉依韵奉和》寄给被贬官到陈州的苏辙 , 鼓励穷困潦倒的苏辙放开胸怀 , 不屈不挠 。 诗中写到:“子由在陈穷于丘 , 正若浅港横巨舟 。 ”、“贫且贱焉真可耻 , 欲挞群邪无尺箠 。 ”对那些欺负苏轼、苏辙的小人 , 他恨不得拿起鞭子(尺箠)加以痛打!“安得来亲绛帐旁 , 日与诸生共唯唯 。 ”虽然苏辙的年龄比自己小得多(相差二十多岁) , 但自己也愿意去当他的学生 。 文同的鼓励无疑是对苏轼、苏辙兄弟的最佳抚慰 , 他们珍视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 , 亲上加亲 , 最终结为了儿女亲家 。
从文同这首与苏轼的唱和诗中 , 我们可以看出 , 文同心存正义 , 同样敢于和势利小人作斗争 。 他只是不愿意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争权夺利的权利游戏中 , 而是巧妙地应对激烈变革的政治形势 , 甘愿到基层工作 , 实实在在地去落实好朝廷的各项变法政策 , 任劳任怨地去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 文同在地方干出了成绩 , 做到了执行新法改革而不伤民 , 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 , 以及朝廷、上级的肯定 。 这也是他能继续被朝廷信任 , 并且任用他到经济重镇——湖州担任知州的原因 。 可惜天不假年 , 文同在赴任途中骤然病逝了 。
【历史故事】刘永:从苏轼的一首小诗看“乌台诗案”的尘埃落定?
文章图片
三、“乌台诗案”的尘埃落定
文同的病逝让亲友们悲伤不已 , 紧随而来发生的“乌台诗案”却成为王安石变法过程中 , 新党旧党激烈斗争交锋的标志性事件 。 文同因为病逝而躲过了这场“乌台诗案”的劫难 , 这又未尝不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
苏轼接替文同出任湖州知州 , 上任之时 , 按照惯例 , 他上书朝廷报告到任、谢恩 。 在这份谢恩表书中 , 苏轼写道:“知其愚不适时 , 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 或能牧养小民” 。 意思是我就不奉陪新党那些得势小人了 , 姑且到地方来管管牧养小民的杂事 。 正是这句话惹怒了新党 , 他们于是紧抓不放 , 在苏轼的诗文中寻章问句 , 曲意歪解 , 污蔑苏轼不学无术、藐视朝廷、妖言惑众和毁誉圣上 。 御史台弹劾苏轼的奏章一封接一封 , 不断送到神宗面前 。 神宗皇帝震怒 , 批示御史台 , 立刻赶赴湖州抓捕苏轼归案 。
苏轼如同一只小鸡被抓入御史台牢房 , 才审讯没多久 , 苏轼就经受不住狱卒的轮番凌辱 , 完全承认了所有弹劾自己的罪名 。 然而 , 神宗皇帝却并不满意苏轼的招供 。 他认为苏轼定然还有隐瞒 , 下令必须要彻底查出所有涉案的人员 。 苏轼又被御史台通宵达旦地进行审问、侮辱 , 他不得不交代、指认和自己一起讽刺反对新法有关的亲朋好友、师长门徒 , 牵连出的人员越来越多 。 最终 , 王巩、王诜、苏辙、张方平、黄庭坚、范镇、司马光等二十九人被追究、处罚;文同、欧阳修、张先等五十多人 , 被认定为情节轻微 , 不予追究 。 直到“乌台诗案”达到了神宗皇帝乘机敲打旧党势力的满意效果 , 才被准予结案 。 “乌台诗案”是著名的文字狱 , 影响非常恶劣 , 也成为了后来历代讨论、研究的热门话题 。
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九日 , 苏轼在御史台监狱被囚禁一百三十天之后 , 终于获释 , 并在两个月后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 。 我们再回头来看苏轼的那首《吴江岸》诗 , 实际上 , 苏轼在被捕之初 , 就把自己和西汉名人邹阳进行了类比 。 他虽然惊恐万状 , 害怕被朝廷依律处死 。 但同时也心存侥幸 , 相信自己的文才 , 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像邹阳一样 , 用自己的忠诚 , 用自己的词章 , 来感动皇帝 , 来取得皇帝的信任 , 从而起死回生 , 重新做人 。 好在神宗皇帝爱惜苏轼的才华 , 并没有不择手段 , 杀鸡给猴看的意思 , 只是给了苏轼一个贬官黄州 , 以示警戒的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