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九的月亮长什么样( 二 )


三国时 , 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 , 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 , 而日月并应 , 俗嘉其名 , 以为宜于长久 , 故以享宴高会 。”可见当时节俗已初步定型了 。重阳节主题 , 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及祭祀酒业神等 。
在之后的.流传演变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 更具有意义 , 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重阳节的来历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 , 在季秋九月隐退 , 《夏小正》称“九月内火” , 大火星的退隐 , 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 , 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 , 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 , 因此 , 在“内火”时节 , 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 , 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
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风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 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 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重阳节的来历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 , 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 , 流落到民间 , 嫁给了一个贫民 。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 , 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 以求长寿 , 所以嫁人之后 , 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 , 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 , 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重阳节的习俗金秋送爽 , 丹桂飘香 , 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 , 活动丰富 , 情趣盎然 ,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
登高在古代 , 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 ,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 , 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 , 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
登高所到之处 , 没有划一的规定 ,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 。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图片

初九的月亮长什么样

文章插图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图片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图片 。春节时我们国家非常盛大的一个节日 , 这是大团圆的节日 , 而春节的风俗是非常多的 。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图片1正月初一正月初一 , 不能动用扫帚 ,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 , 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不倒垃圾准备一大桶盛废水 , 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 , 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 , 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 , 富贵荣华” 。
不能动刀剪等锋利之物是怕伤到人 , 如有人受伤、流血 , 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为井中有井神 , 初一如取井水 , 会惹怒井神 , 带来灾害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 ,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 要夫婿同行 , 所以俗称“迎婿日” 。这一天 ,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 , 分给娘家的小孩 , 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 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
在过去 , 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正月初三正月初三 , 这一天的汉族传统年俗有烧门神纸 , 谷日忌食米饭等 。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 , 因赤口 , 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 为防招惹口舌是非 , 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 , 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 。
如一定要外出拜年 , 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 , 以化解口舌 。正月初四正月初四 , 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 。有“送神早 , 接神迟”之说 , 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 , 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
贡品方面 , 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 , 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 , 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 。从初一到初四 , 商店闭门歇业 , 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五正月初五 , 俗称破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