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以养“士”著称,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有何故事?( 三 )


虎符传奇平原君夫人

战国末期以养“士”著称,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有何故事?

文章插图
赵胜即平原君,嬴姓赵氏,名胜(?-前251年),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弟弟,是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宰相,是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 。
赵国平原君赵胜简介 平原君老婆儿子小妾是谁?
战国末期以养“士”著称,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有何故事?

文章插图
电视剧《虎符传奇》中的平原君,英俊潇洒,温文有礼,知错能改,为家国而忧 。
于在古汉语中有哪些意思
战国末期以养“士”著称,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有何故事?

文章插图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
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
可译为“从”“由”“自”等 。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
可译为“至”“到”等 。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 。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
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 。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 。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 。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 。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对”“对于” 。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对”“对于” 。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同”“与”等 。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 。一般用以说明异同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与”等 。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