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简介( 三 )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
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主要作品】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成就: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藏书故事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参与整理国家藏书 。
后擢翰林学士 。元和十年(815)贬为江州司马 。文宗即位,迁刑部尚书 。
武宗时以刑部尚书致仕 。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 有卓著的贡献 。在整理集贤院藏书时,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藏书,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 显示全部纪念建筑洛阳故居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市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占地80亩,整个布局按唐代东都的“田”字形里坊街道兴建,馆内有白居易故居、白居易纪念馆、乐天园、白居易学术中心、唐文化游乐园、仿唐商业街等建筑 。白居易故居北半部为住宅区,南半部主要为园林和湖泊,整个布局力求再现原貌 。
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白居易简介

文章插图
生平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素来;有生以来 。二指一生;终身 。
生平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人物生平:经历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它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与元稹合称“元白”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 。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 。白居易和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 。
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
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 。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