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简介( 二 )


光绪三十一年,秋瑾归国 。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 。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 。
【秋瑾简介】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 。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 。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 。
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 。”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 。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
从容就义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借以召集江南各府会党成员到校,进行军事训练 。后来,秋瑾在该校发展了600多名会员 。1907年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 。
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 。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 。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 。7月15日,我们的巾帼英雄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
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 。后人辑有《秋瑾集》 。
秋瑾的生平事迹

秋瑾简介

文章插图
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 。
1904年夏,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 。1905年,秋瑾回国加入光复会 。同年7月再赴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 。
翌年归国,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 。1907年1月她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中国女报》,号召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斗争 。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 。
为有效组织武装起义的力量,秋瑾整顿光复会组织,联络会党势力,组织“光复军” 。她将光复会会员分成16级,以“黄祸源溯浙江潮,为我中原汉族豪,不使满胡留片甲,轩辕依旧是天骄”这首七绝诗中的前16字分别作为16级的表记 。她还秘密编制《光复军军制》,将光复军全军分为8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8字分别作为各军的表记 。
她与徐锡麟联系,制定了皖浙起义计划,“以安庆为重点,以绍兴为中枢” 。大通学堂成为当时浙江革命的大本营 。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 。
她坚贞不屈,怅恨自己壮志未酬,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辛亥革命后,在她就义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烈士灵柩定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 。20世纪50年代迁葬杭州鸡笼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现西泠桥畔立有秋瑾烈士全身塑像,接受世人缅怀 。1912年12月孙中山莅临杭州亲往秋社致祭,题赠挽幛“巾帼英雄” 。
1939年周恩来巡视浙江,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 。扩展资料:秋瑾死后不久,《小说林》杂志就连续刊出了多种以秋瑾为题材的小说和戏曲 。小说有包天笑的长篇连载《碧血幕》,吴梅、龙禅居士的杂剧《轩亭秋》、《碧血碑》、啸卢的传奇《轩亭血》等 。其他相关题材的小说有静观子的《六月霜》、尚武静观自得主人的《女铜象》、红叶的《十年游学记》、哀民的《轩亭恨》、无生的《轩亭复活记》(后改题《秋瑾再生记》);戏曲有悲秋散人的杂剧《秋海棠》、伤时子、萧山湘灵子及古越嬴宗季女的的传奇《苍鹰击》、《轩亭冤》、《六月霜》 。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进化团和春阳社两家文明戏剧团首先演出《秋瑾》,随后新民社、民鸣社、开阳社、启明社等剧团也相继上演 。1919年4月,在鲁迅著作《呐喊》的《药》一文中的夏瑜“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冬,夏衍写出了第一个话剧本《自由花》,后在40年代改名为《秋瑾传》 。1940年“三八”妇女节时在延安上演了四幕话剧《秋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