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陶瓷致动器驱动电源,市面上卖的普通的高压模块电源,比如电压1000v,电流1mA ,可以使驱动压电陶瓷吗( 六 )


旋转运动柔性梁与弹性柱碰撞的动力学响应 徐哲 硕士 旋转运动柔性梁;梁柱结构;动力学;弹性柱碰撞; 固体力学 天津商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本文利用Lagrange方程,运用假设模态法,建立了离散的一维弹性柱,计入轴向变形的旋转运动柔性梁,以及一类梁-柱结构的动力学方程针对此类梁-柱结构推导了梁和柱的材料不同时的正交性条件利用编制的程序对一维弹性柱,计入轴向变形的旋转运动柔性梁,以及此类梁-柱结构在初始速度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进行了数值仿真,得出了比较理想的结果观察到了弹性变形和大范围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了结构中碰撞力的时间历程,验证了边界条件、结构中的位移连续条件和应力连续条件 利用得出的一维弹性柱,计入轴向变形的旋转运动柔性梁,以及此类梁-柱结构的动力学方程,从改变模型结构的角度研究了梁、柱的多次撞击文中给出了碰撞和分离的判断条件,以及模型结构改变时对初始条件的处理方法利用编制的程序对碰撞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观察到了多次撞击以及一次宏观撞击中多次微碰撞的现象,得出了整个过程中梁、柱的动力学响应和碰撞力的时间历程
大柔度压电智能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研究 房元鹏 硕士 智能结构;压电陶瓷;振动控制;模态滤波器;大柔度柔性梁;柔性板; 固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轻质柔性结构投入使用,而这些柔性结构在受到外力扰动时,结构振动衰减非常缓慢,严重影响航天器的使用寿命.结构的柔性越大,振动问题就越严重.以压电材料为致动元件的智能材料结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智能材料对结构施加激励,产生相应变形,可以改变结构的刚度,阻尼等固有特性,使结构振动快速衰减.本论文对智能结构的概念及其应用作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以压电材料作为作动器的振动主动控制结构,并介绍了目前的研究状况.随后分析了压电智能结构中压电陶瓷、粘贴层与基体材料的位移关系,得到了压电陶瓷的应力应变场分布.由能量变分原理分别导出了含压电陶瓷压电智能梁和智能板的振动控制方程,并由假设模态将位移按模态展开,求解了梁和板的动态特性.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大柔度压电智能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该系统由计算机测量控制系统、压电陶瓷、基体材料等部分组成.控制律采用独立模态空间控制法,可实现对所需控制的模态进行独立的控制,而不影响其它未控模态.应用该系统,成功地对大柔度悬臂梁和柔性悬臂板进行了振动主动控制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控制效果.在对大柔度柔性悬臂梁和柔性悬臂板的主动控制实验研究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时而有效地获取结构的模态位移,我们自行研制的具有良好选择性的四通道有源带通滤波器作为模态滤波器,对柔性结构的振动响应进行模态滤波,得到了结构各自独立的低频振动模态响应分量,实现了模态的分离.在此基础上,对大柔度悬臂梁的前三阶、柔性悬臂板的前两阶振动的独立模态控制,无论对柔性悬臂梁还是悬臂板都取得了很好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振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基于静力—几何比拟理论的新型板壳有限元 黄若煜 博士 相似;静力—几何比拟;平面弹性;板弯曲;薄壳;柔性梁;有限元;变分原理; 工程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 由于C1连续性要求,薄板、薄壳的有限元构造比之平面弹性存在本质上的困难.经过众多研究者数十年的努力,已经有为数可观的板壳单元出现,其中不少是品质优良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基本而又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在板弯曲单元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板单元与平面弹性单元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并不均衡,这一现状是与平面弹性和板弯曲的相似性理论不相协调的,因为该相似性理论表明平面弹性和板弯曲这两个理论体系是同构的.在薄壳单元方面,根本目标是构造在膜变形和弯曲变形分别占主导的壳体考题中都有良好表现的壳单元,但至今没有非常明确的指导理论和实施方案.这些基本的问题正是该文立论的着眼点和研究的切入点.研究的目的和解决方案首先是利用相似性理论在平面弹性有限元与板弯曲有限元之间建立一道桥梁,则可以将平面弹性中性能良好的单元转化为板弯曲单元.之后可以在此基础上以壳体的静力-几何比拟为指导理论构造新型薄壳单元.平面弹性和板弯曲的相似性是壳体静力-几何比拟的特例,所以在总的意义下该文就是研究基于板壳静力-几何比拟理论的新型板壳单元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