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句话的翻译?( 二 )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教学相长的译文和原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句话的翻译?

文章插图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但是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是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得不透 。
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后才能刻苦地钻研 。
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出处:《礼记·学记》,由西汉戴圣编纂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
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学是教育和学习的双方 。相长中,相是相互,长是启发,促进增长知识,促进共同成长 。连起来讲,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增长知识,共同在成长 。
其中,揭示出一个真理,即不是总是教育者使学习者增长知识 。被教育者的学习领略的信息回馈,也在触动教育者,也在促进,启发教育者,增长教育者的知识和体验 。一言蔽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共同增长知识,共同成长 。
扩展资料:《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 。
《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 是什么意思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这句话的翻译?

文章插图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
扩展资料:此句出自《学记》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中国的教育经验 。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