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山东还是山西( 二 )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 。在《三字经》里也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段落 。讲的就是孟母教育儿子孟轲的故事,强调的是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
孟母三迁故事介绍1、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邹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曲阜市 。
2、孟子小时后受环境影响不爱学习,孟母就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堂边上 。
3、孟子受到边上学堂氛围的影响,开始热爱学习,最终成为了杰出的思想家 。
孟子简介孟子(前385~前304,另一说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孔子名言名句 )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儒家尊为“亚圣” 。
孟子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他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
孟母三迁发生在哪里孟母三迁发生在山东省 。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就在山东省境内;那时交通极其不便利,人与人之间的交通都要靠走着,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良好的教育环境,多次迁居,从而成就了后来的孟子 。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需要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启发人的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