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扬大佛是谁建的( 二 )


巴米扬峡谷坐落在印度次大陆和中亚之间的兴都库什山脉中 , 海拔2500米左右 , 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 , 源自高山雪水的巴米扬河在恶劣的大陆干旱气候中灌溉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 , 农耕的发展与交通的便利 , 使这里成为古代商贸和宗教传播的中继站 。
公元前327年 ,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巴米扬峡谷所在的巴克特里亚地区 , 这片土地上渐渐刻下希腊文化的烙印 。
公元前256年这里成为大夏国的疆域 。公元前130年左右 , 河中地区(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南下征服了大夏国 。
公元前4世纪开始 , 佛教文明在印度次大陆北部地区开始传播 , 公元30年强大的贵霜帝国建立 , 开疆扩土的贵霜帝国开国君主丘就却笃信佛教 , 在他的影响下 , 佛教在现在的阿富汗地区兴盛起来 。
印度次大陆北部的佛教文化艺术与当时在此扎根的希腊文明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希腊式佛教艺术”(又称“犍陀罗佛教艺术”) , 其佛像雕塑带有浓厚的希腊和罗马风格 。
早期的“希腊式佛教艺术”主要刻画佛传故事 , 到公元2世纪之后 , 单体佛像和大型佛像雕刻在这片地区逐渐流行起来 。
两座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建于公元6世纪至7世纪 , 东侧大佛建造时间早于西侧约50年 , 建造者已无从考证 。
大佛的外貌、发型、起伏的衣纹是典型的犍陀罗佛像风格 , 这种风格也深深影响了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 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的佛像都具有显著的犍陀罗佛像特征 。
我国著名高僧玄奘在630年左右曾路经巴米扬 , 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记》中描述当地(书中称梵衍那国)是一个佛教兴盛的中心 , 并记载了这两尊宏伟的坐佛:“王城东北山有立佛石像 , 高百四五十尺 , 金色晃曜 , 宝饰焕烂” , 其东有“释迦佛立像高百馀尺” , 分别指较高的西大佛和较低的东大佛 。
从大唐西域记等 历史 典籍的描述中可知这两座大佛当时曾被青铜、黄金和珠宝装饰得富丽堂皇 。
公元7世纪开始 , 阿富汗地区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 , 但在此后的数百年间 , 虽经历着风沙的侵蚀 , 巴米扬峡谷中精美的佛教雕塑依旧相对完好地被保存下来
在文明的剧烈碰撞中 , 两尊大佛终也难逃自己的命运 。13世纪开始 , 这里的佛像开始遭到人为的破坏 , 17世纪时 , 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兹布试图用火炮摧毁两座大佛 , 但并未成功
1996年后塔利班控制了阿富汗绝大部分领土 , 2001年 , 塔利班动用大炮 , 坦克对这两尊佛教文化的无价之宝进行毁坏 , 3月12日两座佛像被炸药彻底摧毁 。
世界上最高的立式佛像--巴米杨佛在哪个国家?巴米扬大佛(Bamyan / Bamian)位于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市境内 , 深藏在兴都库什山里 。已经被塔利班组织摧毁 。在2002年1月4日被摧毁的,现在阿富汗政府正打算重建大佛 。位于首都喀布尔西北约230公里、海拔约2500米处 , 屹立在巴米扬石窟群中的两座大佛 , 一尊凿造于5世纪 , 高53米 , 着红色袈裟 , 俗称“西大佛”;一尊凿于1世纪 , 高37米 , 身披蓝色袈裟 , 俗称“东大佛” 。两尊大佛相距400米 , 远远望去十分地醒目 。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 。两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 , 洞高数十米 , 可拾级而上 , 直达佛顶 , 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 。历尽沧桑 , 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阿富汗巴米扬峡谷因丰富的佛教洞窟遗址及图中高达53米的石雕佛像而与敦煌石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同被列为三佛教艺术最珍贵的遗产地 , 是希腊式佛教艺术的一个经典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