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中秋月饼的来历的故事( 二 )


文章插图
月饼的由来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 。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 。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 。《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 。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 。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 。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
民间传说慈禧非常喜欢吃月饼的 。不过,因为“月饼”和“月病”音近,慈禧又是女人,认为不雅,于是改名为“月菜糕” 。中秋节在慈禧执政时期可是大日子,共有三天 。八月十四是“迎月”,八月十六是“送月”,这三天都是中秋节 。

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中秋月饼的来历的故事

文章插图
你知道月饼的由来是什么吗有这么几种说法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有许多关于月饼由来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中,月饼是用来庆祝胜利的食品 。
相传,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在八月十五征讨匈奴得胜,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
从此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月饼成为我国月饼中的五大种类 。海南近年来兴起的水果月饼,更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
传统的中秋节为团圆节,所以古诗有“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也就是到了中秋节,大家更盼望团圆 。如果家中有人在海外或外地能来家团聚,就增加思念之情,这是中国以家庭为社会组成单位所具有的特点,而中秋节也就是这一特点的集中表现 。
中国历代以农立国,中秋节正当春华秋实,农业收成的季节,所以农村有以“芋魁”供奉之俗,即所谓中秋吃蕃薯、芋头,这两种根块作物,其形硕大而圆,象征丰收与完满之意 。而亲友之间馈赠月饼,同样也是象征完满、团圆之意 。
中秋之夜,合家围坐,皓月当空、或对月饮酒,或品茶吃月饼以助谈兴,亦人生之一乐事 。所以无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因此中秋与月饼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 。而此俗之由来,也有多种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