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巨婴的寓意( 二 )


千与千寻:宫崎骏的经典之作究竟要表达什么?《千与千寻》是一部非常出名的日本动画电影,有宫崎骏执导,在2001年上映 。今天小编就跟各位小伙伴分享一下我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和想法 。
辛辣的讽刺
最初吸引小编的是《千与千寻》这精致的画风,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看小时候的童话故事书,非常精美亲切 。但是跟其中童话画风相反的是其中的内容,可以说是充满了辛辣的讽刺 。
这部电影的角色基本都是随着千寻四处寻找自己的父母而陆续出现的,基本上每个角色有对应了社会上的一种现象 。小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坊宝宝……
当时看的时候就感觉非常不舒服,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 。但是现在有了适合的词汇,那就是“巨婴” 。
各位小伙伴你们想想看,《千与千寻》里的坊宝宝是不是像极了生活中的那些“巨婴”,因为父母的过度溺爱,整个人的成长方向都有点畸形了 。当然啦,宫崎骏在电影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让坊宝宝连路都不会走 。
现实中的那些“巨婴”虽然会走路,但是没办法做到独立生活 。毫不夸张地说,离开父母营造的舒适圈以后,是很难生活下去的 。
除了通过坊宝宝讽刺巨婴以外,还通过千寻的父母来讽刺了某些人的贪婪嘴脸 。
小编相信这个画面大家应该都还有印象吧,小时候被千寻父母吃的这些美食馋哭了……他们明知道这些食物来历不明,却依旧选择敞开肚皮大吃特吃,最后得到了应有惩罚,变成了猪 。
这不正是在讽刺现实中那些贪得无厌,不顾后果追求利益的人所拥有的丑恶嘴脸吗?请大家注意一下,宫崎骏是用猪来讽刺贪得无厌的人,不是说千寻父母长得难看……
隐喻的道理
如果这部电影全是讽刺的话,是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千与千寻》在讽刺社会现象的同时还给大家展现了充满正能量的一面 。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剧中的腐烂神,就是要千寻给他搓澡的那个 。在身上的泥垢没有清洗干净之前,谁能想到这会是堂堂的河神?
从泥垢的成分里不难看出,宫崎骏这是在意指人类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这个锅是没办法甩的……
但是随着千寻将其清理干净以后,河神展露出了温和的一面 。小编觉得这大概是想表达,如果我们能够善待大自然,大自然也一定会善待我们 。人与自然不存在谁征服谁,唯有和睦共处才能拥有未来 。
这点在后面的剧情里有被提及,河神给千寻的那颗药丸成功拯救了不少背负着罪孽的角色,例如白龙 。这点恰好反映善恶因果的循环报应 。
另外很多小伙伴都忽视了电影里各个角色的成长,小编就不说千寻了,作为主角的她得到相应的成长再正常不过 。
还是拿坊宝宝来说好了 。最初的坊宝宝只会撒娇胡闹,但是随着跟千寻的接触,他竟然敢于威胁汤婆婆,让她释放千寻的父母 。
这个举动对于坊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成长,哪怕是身为“巨婴”的他,现在也有自己的自主想法了 。小编提醒一下大家,坊宝宝威胁汤婆婆只是剧情需要,并不是说鼓励大家以此来跟自己的爸妈唱反调……
精髓在于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
再说里面的无脸男,这个角色一开始给大家带来的应该是惊恐吧?宫崎骏在电影里也说了,无脸男是因为过于独孤而做出了过激的行为,到了影片的最后他将吃下去的人尽数吐了出来 。
小编觉得这也算是在隐喻那些想要洗清自身罪孽,重新做人的回头浪子 。现实中并没有河神给的那颗药丸,但是想洗心革面,改正错误并不是非要拥有“后悔药”不可 。
只要下定决心正视自己的错误,谁都有“重生”的机会 。
最后还是得谈一下千寻这个主角,毫无疑问,千寻隐喻的就是屏幕前的我们 。我们或许并不完美,或许存在很多毛病,但是我们不是无可救药,而是有药可救 。
对于《千与千寻》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其实我认为《千与千寻》的成功是理所应当的,这部电影里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哦
被很多人推荐的《千与千寻》具有何种教育意义?一直往前走,别回头 。
1)我们先来看看影片简介:千寻和父母一同驱车前往新家,在这过程中,他们意外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不远处传来食物的香味,爸爸妈妈尽情享受美食之后变成了猪,这时镇上也出现了许多奇怪的人 。为了救出爸爸妈妈,千寻开启了她的奇幻之旅 。
2)本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极具教育意义,那就是海上电车的那一段:’傍晚的夕阳把天空染得通红,电车在平静的水面上留下一长串涟漪 。阔达的海面上,空旷的电车中,千寻与无脸男并肩而坐,谁也不说话,但却感觉无比温暖 。外面,水天一色,分不清什么是天什么是水,在电车的飞驰中,变成了白色的光和影 。夜幕降临,到站之后,乘客都纷纷取走自己的行李,而千寻和无脸男下车之后,路的那一端,早就有了一盏明亮的灯在等候他们 。千寻从未把无脸男丢下,而无脸男最终也被钱婆婆收留,不用再四处游荡 。无脸男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白龙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而千寻也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一段教会我们’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这一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