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与拼多多的618会战:不可避免的“修昔底德陷阱”( 五 )


再向前一个月 , 阿里在应用商店还低调上线了一款名为“淘宝特价版”的APP , 主打低价小商品 。
618大幕徐徐开启之际 , 阿里终于亮出了自己的组合拳 , 高调重启聚划算 , 在聚划算入口内 , 整合了淘抢购、天天特卖、今日爆款、品牌清仓等内容 。
低价、爆款等等关键词 , 都指向了同一个用户群体:下沉市场 。在和京东争抢品牌商新品首发数年后 , 阿里终于开始开始发力价格战了 。
阿里的价格战包括两部分 , 低价、好货 。力推的商品则包括了千元跑步机、电动牙刷、三只松鼠等 , 涵盖3C数码、日用品、零食等类目 。
阿里的布阵为 , 依靠低价为主力战斗部队 , 而“好货”则作为战略掩护部队 。对于下沉市场来说 , 低价是降低用户购买门槛 , 而正品好货则旨在强调“不同” , 占领用户心智 。
官方口径里 , 阿里也在不遗余力证明路线正确 , “展现了正品好货对下沉市场消费者的强大吸引力” 。在阿里的规划里 , 降低价格以吸引用户 , 强调好货以占据用户心智 , 继而就能对拼多多的实现合围 。
最终 , 阿里公布的数据显示 , 天猫618活动期间 , 聚划算成交同比去年增长86% , 几近实现增倍 。其中 , 三至五线城市购买用户和购买金额同比增长更是双双超过了100% 。
人民不会拒绝便宜货 , 对于阿里来说 , 低价路线获得了阶段性胜利 。
拼多多:主力反攻靠大牌
与“二选一”的战略撤退不同 , 在价格战上 , 拼多多显然做足了准备 , 决心要在价格层面打一场反击战 。
真实的战争之中 , 核心的打击策略往往只有一种 。如果一场战争之中的花招太多太复杂 , 多半都是佯攻 。以这场战役来看 , 阿里在“二选一”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坚决和执行力 , 相反 , 在价格战的战场上 , 却制造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新概念 。
而拼多多的价格战策略却简单而清晰:百亿补贴 。其潜台词是 , 既然是价格战 , 那就索性低价到底 。
低价到底 , 是拼多多的主要打击策略 。此前 ,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 为了做好百亿补贴 , 拼多多内部甚至成立了一个比价小组 , 实时比较补贴商品的全平台价格 , 一旦发现对手降价 , 立马大幅补贴 , “保证有最惊喜的价格” 。
享受这一系列“惊喜价格”的商品 , 则主要是苹果系列产品、戴森吸尘器、吹风机、Bose耳机等 。其中 , 全网最低价的iPhone支付订单为35万个 , 如果按照平均每款补贴1000元(参考官网价格)来计算 , 这也意味着 , 光在iPhone上就烧出去3亿元 , 难怪不少大V也呼吁 , 拼多多上有一个百亿的羊毛 , 不薅白不薅 。
由于缺乏宏观对比数据 , 尚不清楚京东和阿里在618的补贴上究竟花出了多少钱 , 但至少从多个比价网站来看 , 拼多多的补贴商品的确做到了全网最低价 。以戴森为例 , 5月底 , 拼多多将戴森吹风机的价格降到了2100元 , 随后 , 淘宝等平台纷纷跟进同步降价到2100元左右 , 拼多多又再度降价 , 最低时戴森吹风机的价格仅有1888元 。
在618的官方新闻稿中 , 拼多多提出一个概念 , “向上趋省 , 向下趋好” 。这八个字其实已经算清了拼多多的这笔账 , 既能向上又能向下 , 价格补贴是稳赚不亏的买卖 。
表面来看 , 拼多多的价格战与阿里巴巴好像相同 , 第一是低价 , 第二 , 以“中产消费品”为主力军 。
这正是这一个战场的诡异之处 。不同量级选手在追求不同的目标 , 却采取了大致相同的竞争策略 。阿里巴巴希望通过低价正品来进攻下沉市场 , 而起于下沉市场的拼多多 , 则希望通过正品低价来攻入一线城市 。
走同样的路 , 却想要到达不同的目的地 , 这中间肯定出现了某种偏差 。

阿里与拼多多的618会战:不可避免的“修昔底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