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思想上的造反、改过、完善的机会,也提升对世界观的认知,感谢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10本书的案例中,有些观点还真是让人觉得神乎其神的,但不知为什么,说得越玄就越让我觉得不可信 。并不是因为那些知识超出了我的认知,而是沟通本身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说的内容,二是说的方式 。即便我可以努力尝试去理解书中的内容,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诡异气息却始终无法消散 。
书中人物夸夸其谈,自认为才华横溢,但在我看来,却有很多根本就是伪命题 。例如那些自称可以往返现在与未来的人,你不如收起对我们普通人的鄙视目光,拿出让人相信的真凭实据 。像机器猫似的真刀真枪地往外掏新式装备,看谁再敢跟你叫板?好吧,也许他们会说:“我又不是科学家,我怎么会发明那些玩艺儿?你现在要是穿越回唐朝,你发明出个电视机让我看看啊!”这话貌似有些道理,可是,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舞台施展才华的年代,你就算搞不出发明,总可以写本科幻小说吧?说不定还能得个雨果奖、星云奖 。再退一步说,你文笔不行,写不出小说,那你也可以去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大显身手啊!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不一样的世界观】 噢,这些你都不行?你只会睁眼说瞎话?那好吧,把你当作精神病,其实也没冤枉你 。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11倘若让我说实话,应该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后,都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病人,不觉得是的也会质疑自己 。有点隐喻,有点刺激,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 。那些进入精神病院的不单单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学历和某个领域的专家,更是还有精神科医师 。如此有质量的精神患者,说着还貌似符合各种哲学逻辑原理的观点和想法,让人不自禁地认同和站队 。
你在追求什么?在满足了物质条件后的我们,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 。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彻彻底底地征服,说句比较绝对的话,那是完全不可能 。要么就是进了精神院要么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内心不要示众 。我想起旧约圣经的一个故事,人类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荣,物质异常丰富,这时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别塔通往天上,以传颂自己的名誉 。上帝迁怒于此,于是让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听懂语言,不能进行沟通,结果这通天塔也就无法建成 。看着是不是有点相似之处?不管是趋于好奇心,亦或是心灵空虚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是为了进一步发现宇宙的更多奥秘,无非都是自我不满足的驱动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 。没有什么天才,没有什么疯子,都是一个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转牛角尖偏执于一个答案,有的人放宽心态,更愿意只是活在当下 。这个世界,承认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脑力开发还有巨大的空间 。这不就得了,不管有没有上帝,未解之谜如此之多,人类的智慧如此有限,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么理由不多谦虚和恭敬呢?一个个被认可的学术观点和说法,难道就一定是最准确的定义和原理吗?最早的地心说不也在后来被推翻了吗?人类是猿猴进化来的不还是大有争议吗?不要为自己所知道的一点东西沾沾自喜 。疯子未必真的就是疯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 。眼睛所见的都未必是事实的真相 。
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是永不止息 。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12这本书被很多朋友强烈推荐过,不知道为什么 。读完也无法明确这种强烈的缘由 。就还成 。个人口味 。
单看书名,以为是一本成功学,所以一直没读 。
你看,人总是会一不留神就陷入自己的固有认知和刻板印象里 。
其实,这本书更像一本变态心理学初级入门科普书 。
心理学一直都是常被世人误会的对象 。总感觉她披着神秘的面纱,和玄学有着亲密的关系 。现在已经好多了 。变态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科中很小的一个分支 。
也就是研究异常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更多的研究普遍行为,加起来统称研究行为现象的科学 。
看心理学,有一个很直观的体现就是能够更加理解人类 。之前觉得啊怎么这样的事情怎么这么可恨或可怕的人,会慢慢理解,也算打破固有认知和刻版印象吧 。多一点理解的时候会多一点慈悲 。而当你觉得对别人慈悲的时候恰恰是在对自己慈悲 。人的能量场就是这么奇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