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青年作家牛雪莹谈散文集《纸墨》:写我的直觉,写我的“日出”( 二 )


齐鲁晚报·|青年作家牛雪莹谈散文集《纸墨》:写我的直觉,写我的“日出”
文章插图
对什么感兴趣就读什么,不要给自己设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你的文章很擅于以景抒情、以物抒情,写阳光、夏天,文字中透着独到的见解。你的文字简洁、清爽、有力,是怎么形成这种文章风格得呢?丰富的感受力是怎么来的?
牛雪莹:具体怎么形成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在成长过程中我习惯于把自己放在各种位置上去考虑他人的感受,可能小时候就是把这种换位思考放在景和物上面了。
我十三岁开始在刊物上发表散文作品,《阳光下的歌谣》获学校作文比赛一等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社长、《大阅读》月刊主编左振坤先生认为我的作品“独具风采”。他刊发我的散文《雪中看雪》时加了编者按,认为我的文章:“突出特点是有自己的思考,自己对所写人或事的见解,并写得自然、流畅,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本刊所极力倡导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你的文章有一部分是谈诗词大家的,比如苏轼、屈原等,也有小说读后感,你的阅读轨迹是怎样的呢?你有篇文章谈到你是先读大部头经典以及阿加莎·克里斯蒂等,然后又开始读漫画和青春文学,这样的阅读经历你自己有何微妙的体验?
牛雪莹:一开始读一些经典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基本的审美和判断能力,所以一开始读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名著经典古诗词之类的。然后有一段时间我也很沉迷小说的故事情节,读了不少小说。再后来就到青春期了,开始看漫画和青春文学。我的阅读经历就是随着喜好来的,比较顺其自然,对什么感兴趣就读什么,不要给自己设限。
齐鲁晚报·|青年作家牛雪莹谈散文集《纸墨》:写我的直觉,写我的“日出”
文章插图
牛雪莹
传统文学在我的成长中扮演框架的角色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感觉你在传统诗词、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写作中也擅于借鉴有益的东西。能具体谈谈这一块儿的阅读吗?你觉得传统文化熏陶在语文学习、日常写作、自己的成长中发挥什么作用?
牛雪莹: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很经典的东西,比如说每个人从同一句诗里面能想象到的景象都不一样,所以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轮回,也是一种自由想象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在诗词或文章里设身处地的幻想和表达,用自己的话去传递自己独特的感受。
传统文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是扮演了一个框架的角色,它带来的历史感和厚重感经得起反复推敲,这种作品读上百遍都无法完全参透,它能够引导你有更好的审美去欣赏更多优秀的作品。
经典的东西,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你的写作,但也不会完全被限制住。我在《冬末春初》中写初春的阳光“打在树干上,树叶随之舞动”,前人写阳光一般用“照”“洒”,而我用“打”。初春的阳光是温暖的、期盼的,“打”在树上,怕丢了。其实,树叶是被风吹得摇动,我却觉得是被阳光打得舞动。前人写日出,多用“升”,我写“太阳从栏杆外漫无边际的枯草里长出来,浅黄淡黄中黄柠檬黄橘黄橘红。”
古今中外,有不少文豪写日出,如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刘白羽的《日出》等,这些都是我学习的楷模。我承传前贤,写我的直觉,写我的“日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你的文章写得很理性、条理清晰,很注重抒发内心理性的思考,跟我想象的女孩子写的散文不太一样。为什么从小就这么擅于理性思考和理性表达呢?
牛雪莹:我从小就是比较矛盾的人,处理事情的时候比较理性,对待感情比较感性。生活中也有过乱七八糟一地鸡毛的状态,整个人还是比较散淡的。
擅于理性表达,我觉得是因为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比较习惯站在中立的态度纵观整个事情,而不是抓住某一个点去纠结。
齐鲁晚报·|青年作家牛雪莹谈散文集《纸墨》:写我的直觉,写我的“日出”
文章插图
好的青春文学能产生共鸣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散文阅读中,你最喜欢哪些作家?谁是你的榜样?现在散文写作频率如何?
牛雪莹:喜欢庄子、苏轼、张岱、朱自清等一些率直作家。我现在很少写了,读研究生,作业和论文写作任务比较多,偶尔也写一点散文,但是每天固定还会写写日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对于当下的中小学生来说写作文是很重要的语文学习内容,如果让你给中小学的阅读、写作提一些建议的话,你认为什么最重要?怎么像你一样写好文章呢?
牛雪莹:我认为坚持写作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就很感激当年中学老师坚持不懈的要求我们每周有固定的输出。读书本身并不难,但是持续的把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表达出来需要很大的执行力。对于还没有很强自我驱动力的中小学生,引导他们进行固定输出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