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2021年12月23日,三星堆博物馆郭汉中文物修复创新工作室,郭汉中在聚光灯下研究大口尊肩部缺失牛首复制补配件 。新京报采访人员 郭延冰 摄
郭汉中更早习惯了这种情况 。他的工作时间就是采访时间 。他甚至练就了“一心两用”的本事,总是一边干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回答着采访人员们的问题 。
多数时候,郭汉中表现得乐于配合,接受出镜采访时,他主动提出从库房中拉出近些天做了物理加固的方尊,作为拍摄的背景 。
将近中午11点半,满屋的采访人员还未散去,郭汉中脱下白大褂,说了一句“我要吃饭去了”,便大步走出文物保护与修复馆 。杨平紧紧跟在他的身后,俩人刚一出门,便聊了起来 。他们有时不太理解,那些在他们眼中极为平常的工作,为什么会备受关注 。不过他们也知道,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物,是一件好事 。
即便总是面对镜头,郭汉中和杨平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改变,无论是走在三星堆博物馆的道路上,还是生活中,都不会有人认出来,平时也不会跟家人朋友聊工作的事情,“接受采访,并不是为了让自己出名 。”
直到现在,面对镜头,杨平有时还会紧张,他和师父都说,“我就是一个干活儿的手艺人,这就是一份工作嘛 。”
今年以来,他们在出土现场和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两头奔波,加班成了常态 。以前,杨平还会抽出时间去翻看地方志,了解各地的历史 。而今年,他的周末总是需要加班,只能偶尔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 。
习惯了“被吊着”
距离三星堆博物馆约三公里的三星堆遗址,是郭汉中和杨平的另一个主要工作地点 。为了保证出土文物最大限度地受到保护,在这次考古发掘工作中,提取文物的工作,也交给了文物修复师 。

文章插图
2021年12月23日,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展示中心 。郭汉中带领徒弟们仔细研究今年3月直播发掘的第一件重要文物青铜大口尊 。新京报采访人员 郭延冰 摄
郭汉中和杨平已经习惯了“被吊着”进行工作 。提取文物的工作在特制的方舱里进行,那里的湿度和温度均可以调节 。方舱架在坑洞上方,每次操作时,二人均需要趴在吊架操作台上,随着操作台的一点点下降,他们与泥土便更加接近 。
在坑洞不同的位置里,郭汉中和杨平伸长胳膊,用双手够着泥土上方的文物 。有时候,吊架操作台抵达不了与文物接近的位置,俩人还要把脚勾在操作台的某个部位,把上半身倾出去,然后依次贴上保湿材料、塑料薄膜和3D打印的硅胶保护套 。
趴得时间久了,杨平总觉得铁板硌得胸肋骨疼,有时会拿一层薄被垫着,“但是也没什么用,垫一层就太薄了,垫好几层又影响工作 。”只好这样撑着 。后来,即便是没有趴着,杨平也时常胸部疼痛,表面没有红肿,但总是隐隐作痛 。前段时间,他上医院拍了个片子,好在没什么问题 。
不过,这对杨平而言,并非什么困难 。每当趴在坑洞上方,看着掩藏在地下的各种文物,杨平心里总是既欣喜又紧张,它们有的缠绕在一起,有的被泥土压得残破,“真是一点失误都不能有 。”
工作多年的郭汉中早已波澜不惊,只有面对从未见过类似样貌的新文物时,他才会有些激动 。比如即将上春晚的巨型青铜面具 。2021年3月,考古工作队在3号坑发现了这个宽近140厘米,高约80厘米的面具,历经三四天的提取工作,它得以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
它一样是纵目宽面的青铜面具,不同的是,它是三星堆遗址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件,比三星堆博物馆陈列的青铜纵目面具和大面具还大 。
12月18日,在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的开馆仪式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近期三星堆祭祀坑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领导、支持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陆续开展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修复与研究工作 。
2020年10月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陆续启动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至8号坑考古发掘,目前已经出土大量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象牙 。然而考古发掘仍在持续,郭汉中心里知道,地底下还掩藏着大多人类未知的东西,不过他和徒弟们都打算坚持下去,“虽然可能等到我们退休,都还没修完 。”现在,他们还在等待着修复文物的指示 。
公布计划的当天,仍在考古发掘中的三星堆遗址,尚未对外开放 。
- 拳打英伟达脚踢三星的黑客 amd拳打英特尔脚踢英伟达
- 三星S21ULTRA手机壳简测 三星s20ultra原装手机壳
- 三星GalaxyS22动手评测 三星s20评测
- 2200淘了一个顶配的三星S20 三星s20哪款值得入手
- 三星E4屏不到2000元 三星e4屏幕和e3
- 三星旗舰降至冰点价 三星平板降价规律
- 别瞧不起三星手机 三星顶级手机
- 这几款三星手机 请问三星最新款的手机是哪一种
- 再看三星中端旗舰 三星新旗舰
- 买苹果三星就是不爱国 买苹果手机不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