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关于东北人的九个历史冷知识( 二 )


【历史故事】关于东北人的九个历史冷知识
文章图片
多数东北人是闯关东的山东人的后代
目前没有全面的统计数据 , 但是依据多次抽样调查 , 目前东北的汉人当中 , 祖籍山东的 , 妥妥超过一半 。
其中 , 山东籍的东北人 , 又以“登莱”两地为最多 , 换言之 , 他们主要来自于: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昌邑、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等地 。
事实四
清朝为何长期封锁东北?
满清入关之后 , 用柳树、土堆、绳索 , 建成长长的“柳条边” , 派兵把守 , 把东北封锁起来 , 不允许汉人进入东北 , 为什么呢?答案是这样的:
【历史故事】关于东北人的九个历史冷知识
文章图片
清朝柳条边遗址 , 以前柳树之间有绳子连接 , 并且每隔一定距离 , 驻兵把守
因为当年满清入关 , 局势并不稳定 , 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各地农民武装 , 有南明军队 , 有郑成功等誓死不投降的势力 , 后来又有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等汉人藩镇 , 此外 , 一亿多的汉人 , 随时随地都可能被个什么人拉起一支反抗队伍……所以 , 当年满清入关之后 , 他们并没有安全感 , 而是时刻准备着撤回东北 , 所以东北要封锁起来 , 作为退守基地 。
【历史故事】关于东北人的九个历史冷知识
文章图片
清代官方柳条边示意图(绿色线条)
打比方说 , 当时东北对于满清来说 , 等于是保本固收的打底资产 , 而关内汉地十八省则是进取的股票投资 , 满清要保住东北这块“固收” , 所以要把东北封锁起来 , 严禁汉人去东北 。
事实五
闯关东是怎么回事?
东北的汉人 , 其实是从晚清时期 , 才逐渐多起来的 。
1860年 , 面对沙皇俄国在《瑷珲条约》之后对东北与库页岛的领土的侵夺 , 清廷中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以前禁止汉人进入东北的国策 , 是错的 。
为什么是错的呢?因为你不准汉人去东北 , 东北的人丁就无法兴旺 , 东北人丁不兴旺 , 就容易引起外敌的觊觎 。
1860年 , 黑龙江将军上疏朝廷 , 呼吁开禁放垦 , 鼓励移民 , 意见获得采纳 。 于是 , 闯关东移民潮就开始了 。
【历史故事】关于东北人的九个历史冷知识
文章图片
描写闯关东的油画
与此同时 , 黄河下游水旱频发 , 饿殍遍野 , 此时东北却有大片肥沃土地闲置 , 于是 , 中原地区的农民 , 涌起闯关东的浪潮 , 尤其是1875-1878“丁戊奇荒”时期 , 大批中原灾民出关求生 , 闯关东 , 朝廷担心饥民暴动 , 也放他们一条生路 , 所以默许 , 从此闯关东成为社会上生活困难者的常见出路 。
事实六
闯关东的具体路线?
清末民初 , 内地汉人闯关东 , 主要有两条路线:
第一条路线:走陆路 , 从鲁西、河北、山西、河南、江苏等地出发 , 长途跋涉 , 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关口 , 出关 , 进入辽宁 , 然后 , 再分流到吉林、黑龙江 。 这条路有个很大的问题 , 那就是:路程遥远 , 费时间 , 费钱 , 所以 , 走的人相对少一点 。
第二条路线:走海路 。 主要是从山东半岛上船 , 到辽东半岛 , 这条路 , 快 , 而且省钱 , 例如说 , 从烟台到大连 , 坐船 , 只需一夜时间 , 就可以到了 , 所以 , 当年走这条路的人 , 最多 。
【历史故事】关于东北人的九个历史冷知识
文章图片
闯关东的两条主要路线
这其实顺便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东北人祖籍山东的最多?答案就是:因为在清末民初山东人去东北 , 走海路 , 最便利 。
山东和东北的辽宁 , 隔海相望 , 从山东蓬莱至辽宁旅顺 , 最短的距离只有56海里 , 约等于陆地上的103公里 。 摇船的话 , 一宿就到了 。
事实七
东北话有很多外来语词汇
在我们的东北地区 , 有一个很有趣的、而且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 那就是:东北话的许多词汇 , 源自于日语和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