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医圣张仲景作为一代先贤,却没能记载于史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见贤思齐是一种很好的进步方法 , 比心灵鸡汤管用 。 鸡汤多数时候只管一顿温饱 , 过了劲力难免又陷入虚弱 。
而见贤思齐则不然 , 它可以化作一盏明灯 , 时时照耀前路 。
医圣张仲景便是这样的贤者 , 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 然而翻遍《后汉书》与《三国志》 , 并没有找的关于他的传记 。
【历史故事】医圣张仲景作为一代先贤,却没能记载于史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
如此彪炳千载的人物 , 在史书上竟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 因此只能徒呼见贤而不能思齐 。
至于名医传里所记录的事迹 , 因为年代相隔久远 , 多是后人穿凿附会 , 也只能当作故事读一读 。
但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不会有错 , 晋代名医王叔和收集整理这部书时 , 时间距离张仲景相去不远 , 也才过去几十年而已 , 其人其事还有迹可循 。
只不过王叔和是医家 , 并不是史家 , 所以并没有着力于张仲景的生平事迹 , 其中如长沙太守这样的记述 , 也需要考证 。
历史就是这样 , 翻开全篇妥妥的一部帝王史 。 所能留下姓名者 , 无不是搅动风云的公卿巨贵 , 或是与公卿巨贵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
【历史故事】医圣张仲景作为一代先贤,却没能记载于史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如太史公所说的一样 , 风从龙 , 云从虎 。 闾巷之人 , 欲砥行立名者 , 非附青云之士 , 不能留名于后世;岩穴之人 , 趋舍有时 , 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 , 悲夫!
这话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点相同的意味 。 在史书中的医家 , 多数也是如此 。 他们留名青史 , 多少都和当权者产生了联系 。
【历史故事】医圣张仲景作为一代先贤,却没能记载于史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
比如先秦时期的扁鹊 , 他因讳疾忌医名唱后世 , 故事主角是那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
齐桓公大名鼎鼎 , 扁鹊便跟着名扬天下 。 如果不是如此 , 扁鹊恐怕也只是个名堙灭而不称的遗贤了 , 所留下的《难经》 , 估计还得让后世的史学家 , 挠破头皮考证作者 。
不过扁鹊因为给齐桓公瞧病 , 因此记录在案 , 以前行医的诸般奇事 , 也被史家搜集一处载之于史册 , 流传后世 。
还有名医华佗的事迹 , 《三国志》里记载了许多治病救人的离奇小故事 , 但脉络最清楚的还是和曹操的纠缠 。
【历史故事】医圣张仲景作为一代先贤,却没能记载于史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
老曹有头疼的毛病 , 时时离不开华佗 。 但华佗不想为一人服务 , 就找个借口离开 , 最后被曹操下了大狱 , 死后连医书都没有传世 。
三国时代 , 整个天下行医者不止一人 , 医术高明者也不止一人 , 但被载于史册的 , 只华佗一个 。 其医术高明是一方面 , 而与当权者产生交集也是一方面 。
所以我们不妨推测一下 。 那时节 , 汉末朝廷腐败 , 天灾人祸四起 , 瘟疫大行 。 张仲景有感于百姓艰苦 , 决心投身医道 , 拯救黎民于万一 。
他悬壶济世 , 奔走在坊间四野 , 流转于草屋瓦瓮 。 后来医术虽渐至大成 , 然而天下汹汹 , 仅一人之力难解倒悬之厄 , 所以心生感怀 , 退而著书 , 皓首穷经写下《伤寒杂病论》传世 。
但正逢汉末纷争 , 兵祸四起 , 《伤寒杂病论》未能如愿昭著天下 , 以至渐次散佚 , 仅流传于当地大户与医家 。 及至天下初定 , 晋太医王叔和才搜集各处 , 再度整理成篇 , 流传于后世 。
【历史故事】医圣张仲景作为一代先贤,却没能记载于史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
亦或者是另一个版本 。 张仲景时为长沙太守 , 其人天纵奇才 , 精研医理 。 然牧守一方 , 于医一道只做闲情寄托 。 而后精感所致 , 闭门著书 , 将一生所学所用 , 汇成《伤寒杂病论》 。
但大势所趋 , 兵祸已至 , 书虽著成却仅流行一地 , 很快又隐没于战乱 。 等到三分归晋 , 天下承平 , 太医令王叔和慕名而来 , 搜理全篇 , 使得《伤寒杂病论》流传开来 。 张仲景的医道也才被后人知晓 , 并奉为圭臬 , 医圣大名最终确立 。
所以张仲景的医圣之名 , 并未风行于当世 。 医者的地位与逐鹿天下的群雄相比 , 不为史家所看重 。 只可惜作为一代医圣 , 未能在史册中留下风貌事迹 , 不能不使人扼腕叹息 。
然而著书立传 , 泽被后世 , 便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之一 。
我们见贤思齐 , 见得是如此 , 思得也是如此 。 读其书 , 效其行 , 便是前行的指路明灯 。
【历史故事】医圣张仲景作为一代先贤,却没能记载于史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