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 )


在科技上,一次世界大战引来了蒸汽革命;二次世界大战引来了技术革命;新的电子产品、抗生素、喷气式飞机、全球定位系统及互联网——全都是二次大战和冷战时期的遗存 。
从本质上来说,只有在社会矛盾巨大的时候才会爆发战争,而战争会使利益再分配,使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所以一般在战后都会有经济的巨大发展,而战争正是科技的试验田 。但是,战争的本质是破坏,伴随战争的是许多优秀文化的灭亡和消失,人种的消失,人类遗产的破坏和大屠杀 。一场战争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和民族倒退甚至灭亡,对人类精神上的破坏也是难以估计的,伴随着的是复仇,再次的战争和不止的杀戮 。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铸剑为犁路漫漫——百年沧桑话裁军漫长的人类历史充斥着血腥的战争,与此同时,爱好和平的人民又不断发出铸剑为犁的呼唤 。1960年,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里竖起了一尊名为“铸剑为犁”的青铜雕塑 。
1990年,大厦北侧庭院又竖起一尊名为“善必胜邪”的雕像:一位斗士身跨战马,手握长矛,刺死了一条用原苏联SS-20、美国潘兴II等两枚中程导弹作为躯体的恶龙 。
这两尊雕塑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人民期盼和平、力主裁军的强烈愿望 。然而,事隔数十年,世界裁军与军控进程荆棘丛生,徘徊不前 。1999年,联合国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在今天的世界上,扩散在全球的轻型或小型武器多达5亿余件,具有巨大杀伤力的各类重武器和装备达数十万件,核弹头达1万多枚,犹如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何时能真正铸剑为犁,依然是人类追逐的梦想 。
世纪交替,岁序更新 。人们回眸本世纪的沧桑巨变,心中栖息着许多期盼和梦想,其中最宏伟壮丽、最朴实纯真的梦想之一莫过于人类不再被拖入战争的深渊,化干戈为玉帛,营造和维护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 。军控与裁军是国际安全领域内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虽然召开多次国际会议,进行裁军谈判,签订了若干限制军备的国际条约,但军备水平非但不降,反而频频上升,扩军备战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劫难 。在二战后持续40多年的冷战对抗中,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军事对峙,美苏都竞相提高核军备的规模和实战能力,进行疯狂的军备竞赛,相互威慑 。虽然当时双边军控与裁军谈判也曾达成过一些军控协议,但都将军控与裁军作为限制对方、发展自己的手段,其“假裁军、真扩军”的意图十分明显 。
严格说来,冷战期间没有真正的裁军,达成的军控协议主要是防止军备竞赛失控,以保持相对的核平衡 。冷战结束后,世界大战威胁的基本消失使各国重新调整国家关系,修订军事安全战略和军备计划,把军事调整的战略重点从准备大战转变为应付局部战争 。超过防卫需要的超杀伤力的核军备已成为负担 。
1991年美苏签订的《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于1994年5月生效后,美俄双方的核武器减至三分之二,截至1999年1月,核弹头已从各自最初时的约1万枚分别减至7000多枚和6000多枚 。在常规武器方面,原华约和北约于1990年签署《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后,有关国家已裁减了约5万件包括坦克、装甲车、武装直升机、火炮和作战飞机在内的各类武器 。但是,在数量裁军的背后,新一轮以提高武器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军备竞赛却在加紧进行,一些主要大国加大对新式武器装备研制的经费投入,把发展信息战、电子战、远程精确打击和隐形、智能、激光等高技术武器作为军备建设重点 。高新技术武器的发展使军控面临新的问题,原有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各种不稳定因素增加 。
同时,大国向发展中国家倾销淘汰、过剩的武器和技术装备,对加剧地区军备竞赛和暴力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采取的军控与裁军措施,既有促进缓和、防止冲突因武器扩散而升级的一面,也有维护自己强权地位、阻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力量上升的一面,因而军控与裁军领域内的矛盾十分尖锐 。在世界主要大国之间,争夺军控主导权、争夺军火市场、争夺地区影响力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角逐十分激烈,使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形势复杂而严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称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的斗争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