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溶于水是否产生沉淀

微溶是微量溶解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大部分不溶解 。溶液中虽然没有大块沉淀,但有些处于亚稳定的澄清状态,只要有外界轻微干扰就会出现浑浊,此时即称为沉淀 。
一般来说,物质有的溶于某些液体,有的不溶于某些液体,化学反应后,如果生成的新物质不溶于所在的液体,反应前没有固体,就称之为沉淀 。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溶于水,但溶的质量是有限的,不会无限的溶进水里,因为溶于水的质量有限,溶到不能再溶的时候,多余而且不溶于水的,也称之为沉淀 。
微溶于水的物质是算沉淀,还是算溶液?这种物质算不上沉淀物,也非溶液 。
微溶于水,表明该物质能溶解少部分物质,大部分却不相溶,因此不能形成溶液,也不能算沉淀 。
沉淀物指的是混合物在澄清时的自然分离,而该物质会以整体方式保存,并没有分离析出 。
溶液则是指该物质完全溶解于水,不管浓度如何,都没有过剩物 。
微溶于水算沉淀吗 微溶物在反应中作为可溶物,而在生成物中看成是不溶于水的,故在生成物中要加沉淀符号 。在初中化学中,微溶物中有以下几种,氢氧化钙、硫酸钙、硫酸银、碳酸镁等等 。
沉淀原理从液相中产生一个可分离的固相的过程,或是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的难溶物质 。沉淀作用表示一个新的凝结相的形成过程,或由于加入沉淀剂使某些离子成为难溶化合物而沉积的过程 。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称为沉淀反应 。物质的沉淀和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通常用溶度积常数Ksp来判断难溶盐是沉淀还是溶解 。溶度积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组成沉淀的各离子浓度的乘积为一常数 。分析化学中经常利用这一关系,借加入同离子而使沉淀溶解度降低,使残留在溶液中的被测组分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
沉淀分类沉淀可分为晶形沉淀和非晶形沉淀两大类型 。硫酸钡是典型的晶形沉淀,Fe2O3·nH2O是典型的非晶形沉淀 。晶形沉淀内部排列较规则,结构紧密,颗粒较大,易于沉降和过滤非晶形沉淀颗粒很小,没有明显的晶格,排列杂乱,结构疏松,体积庞大,易吸附杂质,难以过滤,也难以洗干净 。
微溶于水是否产生沉淀?拜托各位大神初中化学中沉淀有两个意义 1 一般来说,物质有的溶于某些液体,有的不溶于某些液体,化学反应后,如果生成的新物质不溶于所在的液体,反应前没有固体,我们就称之为沉淀. 2 就你所提的问题来说,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溶于水,但溶的质量是有限的,不会无限的溶进水里(这样会吓死人的),因为溶于水的质量有限,溶到不能再溶的时候,多余而且不溶于水的,我们也称之为沉淀.
微溶于水的药品 是否算沉淀反应CaO+H2O=Ca(OH)2中,反应物CaO是固体,即使生成物有难溶物质也不用写↓符号 。
溶液反应中,反应物无固体时,生成沉淀即需要↓符号 。是否生成沉淀取决于具体的反应 。如果生成难溶固体,且生成的量相对于溶剂来说不是非常微小的话,一般都要要写↓符号 。另外,即使不是难溶物,也有可能因为过饱和而产生沉淀,如侯氏制碱法中的反应:NaCl(饱和)+NH3+H2O+CO2=NH4Cl+NaHCO3↓,因为较低温度下NaHCO3溶解度不大,最终产生沉淀 。
Ca(OH)2+CO2=CaCO3↓+H20中,Ca(OH)2是澄清石灰水的溶质,反应物中无固体,生成难溶物质,需要加↓ 。当反应物为石灰乳和CO2时,Ca(OH)2表示含有Ca(OH)2固体的悬浊液,这时反应生成难溶物质不易被观察到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因此不必加↓,表示为Ca(OH)2+CO2=CaCO3+H2O(为了清楚起见可以在Ca(OH)2后面紧接括号,在此注明是悬浊液) 。
【微溶于水是否产生沉淀】====
[原创回答团]
微溶物质能算沉淀吗?如果生成物中有微溶物,要加沉淀符号的,这是规定 。
微溶物是反应物的话当然不加沉淀符号了 。
如:CaCl2 + Na2SO4 == CaSO4(沉淀) + 2NaCl
CO2 + Ca(OH)2 == CaCO3(沉淀) + H2O